洛带古镇位于龙泉镇北10公里,坐落在龙泉山脉中段的二峨山麓。建于三国蜀汉时期,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,镇上居民中客家人有2万多人,占全镇人数的9成;
故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。
他们常用一种叫客家话的方言,这种方言里保存着一些古汉语的音韵,洛带人称其所讲客家方言为"土广东话",与客家方言标准音广东梅县话一致,比如穿衣,他们的话为"着衫"、下雨为"落水"等 。 洛带古镇保存着较完整的客家文化,古镇及周围的乡民多为广东移民的后裔,走入其间能感受到浓郁的客家传统。洛带古镇上有着诸多建筑精美的古建筑群落,有名的是广东会馆、江西会馆等. 明清以来,这里成为外省移民的主要入籍地,特别是清初"湖广填四川",相继迁入的即有广东、湖北、江西、陕西和山西等省的移民。由此使得这里南北移民杂处,南腔北调共存。
洛带古镇有“天下客家第一镇”的美誉,旅游资源十分丰富,文化底蕴非常厚重。洛带景区主要包括洛带古镇核心保护区、金龙湖景区、宝胜原生态客家村三部分。镇内千年老街、客家民居保存完好,老街呈“一街七巷子”格局,空间变化丰富;街道两边商铺林立,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。“一街”由上街和下街组成,宽约8米,长约1200米,东高西低,石板镶嵌;街衢两边纵横交错着的“七巷”分别为北巷子、凤仪巷、槐树巷、江西会馆巷、柴市巷、马槽堰巷和糠市巷。
四大会馆
镇内尤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--四大会馆(广东会馆、江西会馆、湖广会馆、川北会馆)和客家博物馆、客家公园最为出名,是我国古代建筑“大观园”中的一支奇葩,总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。洛带会馆是一部浓缩了的客家移民史,客家会馆的建筑风格属典型明清建筑风格,各殿内圆木撑弓镂雕戏剧场面,明间阑额彩绘,卷棚天花中棚和屋嵴等,均雕刻了各式龙凤花鸟戏剧人物,造型逼真,精工细雕,十分考究,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。风火墙以砖砌,呈半圆形巨壁,高底参差,延绵起伏,犹如两条青龙腾空欲飞。洛带会馆极具历史、建筑、文化、科学价值。
广东会馆
现存于洛带镇上街的"广东会馆"(原名"南华宫"),乃是四川客家建筑中的杰作和"四川客家第一镇" 的首要标志。该会馆始建于清干隆十年(1746年),总占地面积为3044.75平方米。它是目前四川境内保存最好和面积最大的一处客家会馆。1981年 4月公布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主体建筑由前、中、后三殿构成。其中,后殿为二楼一底的重檐歇山式木构建筑,顶覆盖以黄色的琉璃筒瓦,两侧有高拱曲起的风火墙,给人以气势恢弘,凌风欲飞和古朴庄严之感。除此,馆内还保留有楹联九幅。这些楹联,既有对前人艰难创业的缅怀,同时又有对故乡山水的悠悠思恋。
金龙湖
金龙湖景区春花秋实、鸟语花香,寺庙晨中暮鼓、湖面碧波荡漾。有难辩真伪的金龙仿古长城,香火旺盛的金龙寺和古老的摩岩造像等等。宝胜原生态客家村把发展生态农业与旅游经济巧妙地结合起来,成为洛带的客家生态文化旅游区,被誉为“成都的后花园”。
金龙长城
这座长城并非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,而是后人的仿作。因而也被称为”山寨长城“。金龙长城的修建很艰苦,修建时每天大约有七八十名工人,分段修,整整修了一年的时间,砖石都是靠鸡公车推和人力背上山。没有先例,全靠自己摸索,凭肉眼沿着通道两边放白灰线。“长相”上还真没有太大的区别。一路望去,金龙长城内外风景宜人。特别是顺山嵴上至山峰,两边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,有些野生植物上还挂满了鲜红诱人的果子。
在洛带长城的顶端屹立着有名的金龙寺,这就是洛带长城也称作金龙长城的由来。该寺庙常年烟火旺盛,是人们祈福求平安的好去处,为此有公路可以直达长城尾端,但是许多游客为表祈福的诚心,都是爬过长城上去的,他就像龙头,与长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!
洛带镇将解决“客家文化”四化,推动“大迁徙”申遗。着力解决客家文化“四化”(仪式化、表演化、工具化、符号化)问题,坚持在传承中保护、在保护中弘扬客家文化,一是“文化+教育”,开办客家小学,保护客家语言;二是“文化+民俗”,每年定期开展客家女儿节、清明祭祖、水龙节、火龙节等活动;三是“文化+文创”,研发客家文化文创产品,积极提升“洛带客家”在全国乃至全球客家世界的地位,推动客家人在大迁移中与原址文化交融的“东山客家文化”和“大迁徙”申请“世界非遗文化”。
洛带镇内传说众多、古迹遍地。场镇老街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,呈“一街七巷子”格局,广东、江西、湖广、川北四大客家会馆、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坐落其中,又被人们称为“客家名镇、会馆之乡”。这个小镇的最大特色,就是有成都坝子最大的一方客家文化“码头”,来自广东、湖广、江西、川北等地的客家人,经过许多代,依然保持各自的传统、语言、习惯,成为川人中的特色一族,而且,还保存了带有客家人风格的建筑———客家会馆。